破局而立,河北星申动以无配重技术重塑动平衡产业新标杆

新闻中心 29

在河北沧州经济开发区的精密制造园区内,一台台银灰色设备正以0.001毫米级的精度对旋转部件进行动态修正,这里是星申动平衡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核心车间,作为国内动平衡领域的隐形***企业,其自主研发的激光修正全自动动平衡无配重技术,正在颠覆传统制造业沿用百年的配重平衡法则。

破局而立,河北星申动以无配重技术重塑动平衡产业新标杆

传统动平衡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始终遵循"加法原则"——通过增加配重块实现平衡,这种工艺不仅存在材料浪费、效率低下等问题,更难以满足现代精密制造对旋转部件轻量化、一体化的严苛要求,星申动总工程师赵志刚带领的研发团队,在2018年突破性地提出了"减法平衡"理论,通过逆向思维开创了无配重技术新纪元。

该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三重复合创新体系:高精度激光烧蚀系统、动态补偿算法模型和全自动化修正平台,研发过程中,团队攻克了四大技术壁垒:在材料去除阶段,开发出可调脉宽激光发生器,将烧蚀深度控制在±3μm误差范围内;针对不同转速下的形变特征,建立包含217项参数的动态补偿数据库;设计双轴同步监测装置,实现旋转状态下三维振动的实时捕捉;集成智能决策系统,使修正方案生成时间缩短***0.8秒。

"传统工艺需要多次试重,平均耗时45分钟,而我们的系统能在单次旋转中完成诊断修正。"生产总监***丽娟展示的对比数据令人震撼:某型号电机转子的平衡校正时间从72分钟骤降***6分15秒,材料损耗降低98%,单件成本下降65%,这种效率飞跃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引发强烈反响,国内某龙头车企的良品率因此提升23个百分点。

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十年的深耕,2008年,星申动创始人李卫国在德国考察时,目睹当地企业使用传统配重法造成的贵金属浪费,萌发了革新念头,2013年首台原理样机问世时,激光定位偏差高达0.3mm,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,最终通过改进光路补偿系统将精度提升两个数量级,2017年获得***发明专利后,企业又投入3800万元建设全流程验证平台,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。

在航空发动机叶片测试车间,技术员张伟正在操作第三代智能平衡机,随着设备启动,64束激光在每分钟12000转的钛合金叶片表面精准刻蚀,实时监测系统显示屏上,不平衡量数值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归零。"过去需要反复装卸配重螺钉,现在一次成型就能达到G2.5级平衡标准。"张伟介绍说,这种工艺使叶片疲劳寿命延长40%,为国产大飞机项目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。

市场反馈验证了技术的前瞻性,2022年,星申动无配重平衡机在国内风电主轴市场的占有率突破58%,帮助客户将单台风机的动态平衡成本从3200元压缩***870元,在医疗器械领域,该技术使人工心脏泵的平衡精度达到0.05g·mm,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提速,据统计,近三年应用该技术的企业累计减少配重材料使用量超1800吨,相当于节省5000吨碳排放。

"这项技术重新定义了动平衡的产业边界。"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国评价道,"它不仅改变了工艺路径,更重要的是打通了精密制造与绿色生产的技术闭环。"在2023年汉诺威工业展上,星申动的技术方案引起德国博世、日本电装等国际巨头的重点关注,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平衡装备领域开始掌握话语权。

面向未来,星申动正着力构建技术生态体系,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数字孪生项目已进入实测阶段,通过虚拟仿真将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60%;同中科院光电所联合研发的飞秒激光系统,有望将加工精度推***纳米级别,企业规划中的智能工厂将实现"原材料进厂-平衡校正-成品下线"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,预计2025年产能提升***3000台/年。

破局而立,河北星申动以无配重技术重塑动平衡产业新标杆

站在车间顶层的观景平台俯瞰,落日余晖为排列整齐的平衡机镀上金边,这些沉默的钢铁巨兽体内,跳动着中国制造的创新脉搏,从跟随到领跑,星申动用激光在金属表面刻下的不仅是平衡的密码,更是一个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时代印记,当旋转机械告别配重块的那一刻,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开启了全新的技术纪元。

破局而立,河北星申动以无配重技术重塑动平衡产业新标杆
 
QQ在线咨询
全国咨询热线
173-4790-2866
售后客服热线
173-4790-2866